折刀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折刀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地名记忆招贤遗迹难再觅潘山记忆今犹在[新闻]

发布时间:2020-11-23 02:28:37 阅读: 来源:折刀厂家

闽南网12月23日讯 每个人对自己从小居住的地方,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。前几天,《地名,守望乡愁》收到了丰泽区北峰街道潘山村的居民高聪成的来稿,两篇文章,洋洋洒洒近三千字,讲述了曾经作为泉州到永春必经之路的潘山街的繁华往事,回忆了小时候街上热闹的景象。

潘山老街一角

不仅如此,高聪成还约来村里的几位老者,聚在一起,畅谈对潘山这块既有历史又有文化的“宝地”的情怀。

一个地名,可能是无数个体记忆与情感的最大公约数,更是传统文化和城市历史密码的载体。

如果您喜欢也愿意执笔记录,欢迎投稿至邮箱1501629725@qq.com;如果您不善书写心中的感慨,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,或关注微信“花巷”,您口述,我们来记录。

“泉州西门外潘山村”……清末民初时期,这一带居民的侨批上,总要特别注明“潘山”二字,才能收到信件。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贤社区,故名“潘山”,大家对此都不太陌生,因为至今大家都还习惯这样叫着。

潘山衔接丰州古城和泉州市区,见证着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。招贤院、招贤井、招贤桥,还有郑成功招兵买马的故事,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。这里还有许多老作坊,比如不一样的润饼制作技艺、古法制糖、烧壳灰等,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。但还是有许多老街坊,愿意和我们津津乐道,谈谈潘山过去那些事。

潘山老街的古厝

“潘山村”,侨批上少不了的地名

口述人:潘秀南,82岁,潘山地方文化爱好者(左)

叶文宣,70岁,招贤社区老人协会会长(右)

这里以前叫“潘山”,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,改叫“招贤大队”,2004年又改为“招贤社区”,与“招丰”、“招集”、“招联”和“霞美”合称“四招一美”,成为北峰街道的所属社区。

名字统一了,但大家还是习惯称为“潘山”。不仅是潘山人自己的习惯,泉州其他地方的人也如此。说“招贤”,反而有很多人反应不过来是哪。

以前我们家老房子有店面,门口售卖润饼皮,进去有院子,但是人多住着拥挤,卫生条件也不好。我退休回到家乡十几年,感觉社区的面貌变化挺大的,大家的居住条件也在改善,与以前大不相同了。

我们潘山,地理位置特别优越。距离泉州文化兴起之地武荣州3里,距离泉州府5里。泉州有四大名山,清源山、紫帽山、葵山和双阳山,潘山恰好就在四山之中。

明代时潘山商肆非常繁荣,成为市集,被称为“潘山市”。清末民初,海外华侨往这一带寄侨批,不管寄往附近哪个村子,一定要在信封上注明“泉州西门外潘山村”,家中方能收到。

记录文字的石碑都风化了

“塔桥井”,踪影难觅的招贤遗迹

口述人:潘文忠,63岁,潘山地方掌故收集者

我出生在潘山,喜欢阅读,也喜欢收集潘山的历史掌故,为此专门去寻找《泉州府志》里关于潘山的记载。潘山最初的史迹虽然所剩不多,但它过去的辉煌还保留在文字之中。把这些文字搜集整理出来,是抢救历史遗存,不让它们消失在我们这代人手上。否则,将会是一种遗憾。

招贤院、威惠庙和元妙观是潘山最值得称道的遗迹。现在除了威惠庙被移位复建,算是还在以外,另两处都已没有踪影了。如果能将这些地方重建保护起来,价值不会逊色于其他文物保护单位。

唐末五代,王审知在潘山设招贤院招贤纳士,很多中原名士寓居于此。中原文化在泉州推行,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与招贤院相关的,还有“招贤塔”、“招贤桥”、“招贤井”,可惜这些也都不在了。《泉州府志》记载,“招贤桥在三都潘山市北,大溪之潮可通,筑招贤院于此,故建是桥。”民国期间,仅存桥碑一方。新中国成立后招贤桥还有一条大石板,“文革”期间被人为断作多块,用作铺路石。旁有石塔,塔中石刻“嘉定七年”,是南宋遗物,也就是招贤塔了。后来石桥、石塔在北渠修建时消失了。

潘山有古街、古官道,可以连接安永德和晋江,乃至更远的地方,是交通要道,也是文化经济贸易繁盛之地。潘山还有南宋太师赵不应墓和神道,原来还保存神道碑,在省道旁泉州糖厂西大门处。小时候还在那里见过石人石马,如今大部分不知去向;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潘山也留下许多传说,如在招贤桥上设哑谜,以此招贤纳士;名士韩偓的墓道碑,上世纪30年代,弘一大师去南安雪峰寺时,路过还特意与之合影。

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

威惠庙

“签饼面”,已经失传的传统技艺

口述人:高宣言,84岁,曾经的润饼作坊学徒、村干部

我从十几岁就当学徒做润饼皮,一直到30多岁。现在还记得潘山润饼的传统制作方法,和面还有独特的工序叫“跳坐”,现在这些工具和技艺都已经失传了。

上世纪70年代以前,潘山有三种值得骄傲的特产“签”、“饼”、“面”。签是用绿豆磨成粉,然后做成比面条宽的食物,卖到各个地方去。饼就是“润饼”,做法和现在不同,皮更韧不容易破,不会漏油,味道也更好。还有“面”,有点像东北的粉条,宽度有近两厘米,也是潘山独有的。

当时,潘山做润饼的作坊有四五家,从每年农历七八月份开始,一直持续做到第二年的清明。制作润饼皮有好多道工序,还有不同级别的师傅。为面团配料的师傅算是二把手,多少面粉掺多少盐和水,是有一定讲究的。这位师傅还要负责和面,和面时面团固定在墙洞里,伸进长长的木棍,然后师傅坐在木棍上“跳坐”,这样才有足够的力气来和动面团。一个面团要做二三十张润饼,有经验的师傅心中是有数的,能控制得比较准确。接下来一道工序是擀皮,要负责把润饼摊得均匀,我当时就是干这个的。而最高级的师傅,也就是一把手,一般是作坊主,负责贴饼子,在烧着火炭的大炉子周围,一圈可以贴七个饼,每个饼的直径20多厘米。贴饼要掌握火候,还得注意翻面。

潘山做润饼的方法和现在大家看到的“擦饼”不一样,现在很少人知道潘山曾有过这样的制作方法。而除了润饼外,潘山还有过很多手工制作技艺,如“烧壳灰”,利用海蛎壳制作建筑材料;古法制作蔗糖、地瓜酒等,现在也都失传了。

高聪成

(一)小食摊,潘山街的儿时记忆

60多年前,泉州城西各村货物在潘山聚散,慢慢形成一条商业街。木柴火炭、时令瓜果,各色人等熙熙攘攘。适逢国营糖厂、瓷厂在潘山相继开工投产。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,货物流通生意顺畅。外乡人称潘山为“小香港”。

潘山内街以前是泉州到永春的古驿道。后来修了泉永公路,街市便由内街转到公路一侧。街中为供销社,供销社卖布卖蜜饯,还卖小人书。卖布的师傅用竹尺子一量,双手大拇指食指一使劲,“嗤——”的一声,你要多大的布就裁好了。卖蜜饯的师傅,你要多少,一勺起来八九不离十,装在一个比信封大一点的纸包内。如不是逢年过节,家里只有在小孩感冒发烧时才能吃上。小孩药一进嘴,不能迅速咽下,苦不堪言时,大人急忙塞块蜜饯,哭声便戛然而止。

那时,潘山街中有一小巷与泉永公路相通,拐角处栽有四棵龙眼,一张三间房大小的蛇壳帐篷四角扎实,东西南北依次捆在粗大的树枝上。帐篷下常年放着一个木柜台,长约1.5米,高约70厘米,中间放一个仨煤球大的炉子,上面架一口黑光油滑的铁锅,里面是雷打不动的大骨汤,不停冒着热气。锅前支一弧形架子,各种卤料猪头皮、卤豆腐、米灌肠等在大骨水汽熏陶下,散发出诱人的味道。

掌柜的是本地人,姓高,脚微崴背微驼,走起路来一上一下的,人称高崴子。他整天乐呵呵的,迎来送往,并不觉得委屈别扭。食摊的顾客多是那些起早挑着货物到潘山赶市、售罄后在此歇脚的商贩,一来打探四乡五里的闲闻轶事,二来喝几两本地产的米酒除却辛苦。若是一个人,便在柜台前的竹凳上坐下,点上食材舀上酒,慢饮细嚼;要是三五人,摊位后有几张小桌招待;遇上请客的,会大声呼唤:“高崴子,来一斤猪头皮,一碗小肠汤,三个豆腐。”高崴子便应声和道:“等着等着,就来就来。”

只见他从架子上取下豆腐,顺着纹路横两刀、竖两刀,共三九二十七块小豆腐,用刀面一铲丢在罐子里,盖上蒜泥、老抽、甜辣、醋等,甩个三五下,便一把倒在盘子上。然后从大骨汤里挑起小肠,在砧板上“哒哒哒”,还是用刀面一铲倒进汤盘里,舀上骨汤,一碗热气腾腾的小肠汤就好了。前后几口烟的功夫,客人便发出呷酒的声来……

(二)吆喝声,如今只能梦里听见

端午节前后,小鬼们翘首以盼的就是街上那一声又长又响的“卖长蒂乌梅哦”的吆喝声。这声吆喝像是可从街头传到街尾,有时虽听得模糊,但只要守在自家门口,不久就能看见一个裹着番巾(头巾,闽南妇女常见装束),身着大裾衫、粗喉咙大嗓门、肤色黝黑的妇人,挑着一担杨梅,两头一颤一颤咿呀咿呀地走来。

妇人由隔溪搭渡过来,当天采摘当天贩卖,搬开篮盖,拨开上面的杨梅叶子,颗颗新鲜欲滴,叫人满嘴生津。此时大人若在家,小鬼们便缠着撒娇:“买几粒来吃嘛!买几粒来吃嘛!”纠缠一会儿,多半会称上一两斤让他们解馋。大人们将杨梅洗好撒上盐巴摇匀,小鬼们便捧着搪瓷碗,顾不上那句“别吃脏了衣服”的叮嘱,囫囵吞枣吃起来,胸前染满了红色梅渍。若是大人不在家,实在敌不过诱惑,小鬼便往家里的米缸打主意:舀上两斤米与其兑换。妇人会问:“米不是偷的吧?你家大人知道吗?”小鬼们当然回答:“不是不是,知道知道!”交易紧张、争分夺秒。碰上哪家米缸的米上面留了“五爪印”,偷米露馅了,一会儿便听到“下次不敢了”的哭叫声……

也有的行当用其他方式吆喝。比如街上要是传来类似笛子的“咪嘟咪嘟”声,就知道是阉猪师傅来了。他一般带个挎包(里面装着腌猪刀、大针筒、针线)走街串巷吹个不停。街上的小鬼跟在后头,他吹一声就跟着喊:“阉猪咯!阉猪咯!”师傅也不恼。如果小鬼闹得太不像话,他便吓唬说:“再闹把你们的‘小鸟’阉了!”小鬼们便乖乖停歇了。阉猪师傅运气好时一天能接一两摊业务,小鬼们也能看一两场“阉猪大戏”。哪家有猪要阉,就差小鬼出来请师傅,小鬼说:“师傅,我们家要阉。”师傅接话道:“是阉猪还是阉人呢?”引得小鬼们一阵大笑。

挑担在街上吆喝的当然不只这两样,“削刀磨剪刀”、“补鼎补铅锅”、“绑蒸笼”等吆喝声不时在潘山街上回荡,他们或许就是书上说的贩夫走卒、引车卖浆者。他们并不因为没有开行坐店而敷衍顾客,久而久之便与本地人熟络了。

而如今,这些吆喝声只有在梦里才能听见了。(海都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/图)

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

事发安溪县城君悦华庭二期12号楼,

记者昨晚联系小区物业公司和开发商未果,业主已报警

昨晚,家住安溪县城君悦华庭小区的张先生拨打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反映,他居住的君悦华庭小区二期12号楼地面出现塌陷,数小时内地面就沉降20厘米,数百名业主担心楼房出问题,不敢入睡。

业主打着手电照明,塌陷的地面底下是空心的

昨晚10时许,记者赶到现场,看到君悦华庭小区二期12号楼的地面塌陷,现场拉起警戒线。业主们聚集在楼下,不敢上楼睡觉。业主张先生告诉记者,昨天下午5时许,他就发现地面塌陷,当时地面沉降了10厘米左右,不少路过的电动车因为地面突然塌陷摔倒在地。到昨晚10时许,地面沉降了20多厘米。

张先生告诉记者,发现地面塌陷后,他和其他业主把地面挖开,发现地面底下是空心的。该小区2013年10月才交房,这么快就出现地面塌陷,让人很不放心。大家赶紧联系物业公司前来处理,物业公司表示要向开发商报告,并定于18日上午与业主协商,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、解决。

昨天晚上,记者尝试联系该小区的物业公司和开发商,均未果。目前业主已经向当地派出所报警。(记者 林书修 昨晚11时安溪君悦华庭小区报道)

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,古人云“冬至一阳生”,认为冬至是一年中白天增长的转折点,阳气开始强盛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在这一天,泉州有吃汤圆的习俗,寓意全家一年到头圆圆满满,也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。昨日,丰泽区东湖街道东凤社区举办活动,提前为社区老人和外来工、困难群众过节。记者还采访了养生专家,为市民冬天御寒支招。

幼儿园小朋友和家长制作汤圆

现场

昨天下午,东湖街道东凤社区居委会携手泉州市海西社工举行“冬至送暖 汤圆传情”亲子暖冬公益行动。

“这个应该搓圆一点,这个要小一点。”下午3点,剑桥幼儿园里热闹非凡,十几名孩子和家长、老师及社工正在制作汤圆。不一会儿,各式各样、有粉有白的手工汤圆新鲜出炉,家长们煮好了汤圆,带着孩子们给社区十几位老人及保安、保洁员以及一些低保户家庭提前过冬至节。

品尝着热乎乎的汤圆,来自四川的魏再贵很是感慨,他告诉记者,自己来泉州十几年了,目前负责湖心苑路段的保洁,由于忙于工作,每年的冬至基本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,“今年能吃到小朋友制作的汤圆,感觉很温暖。”

家政员陈女士觉得举办这种活动很有意义,既可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,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,同时也可以关爱社区困难群众,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。

走访 手工汤圆最抢手

我市习惯称冬至为“小年兜”,昨日,记者走访中心市区发现,不少超市都将汤圆摆在了重要的位置,许多家庭也开始忙着“搓丸子”,节日气氛逐渐浓厚。

在丰泽街某大型超市,记者看到,速冻食品区汤圆的品种比平时丰富了许多,且被摆上了显眼的位置,还打出了“满25减3”的促销广告,某品牌汤圆的促销员则忙着现场煮汤圆招呼顾客试吃,超市里还回荡着《卖汤圆》的歌曲。记者注意到,这些汤圆有芝麻味、花生味、紫薯味、红枣味等,几名市民围在手工汤圆柜台前左挑右选,一次性买了3斤手工汤圆的王女士告诉记者,手工汤圆品种虽然没有品牌汤圆多,但是这些汤圆现做现卖,口感更好,更有嚼劲。

专家提醒,汤圆外皮由糯米制作,它们的馅通常是由芝麻和白糖等混合而成的,含糖、含热和含油脂的量比较高,不适合做早餐,也不宜做正餐,不宜过量,尤其是糖尿病、胃肠道等疾病患者。

专家 多招提高御寒能力

从冬至开始,我国各地都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。那么,冬至该如何进补?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著名老中医林禾禧。

林禾禧说,汤圆是糯米粉搓的,糯米具有补脾阳和胃气作用,冬至吃甜丸能进补热能,增补阳气,加上番薯,补而不滞,有助消化。冬至节一些地方还要备办嫩饼菜。其主要原料是胡萝卜,还有猪肉、海蛎、豆干、大蒜等。从营养学分析,是十分合理的配餐,营养丰富,富含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,能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。由此看来,冬至吃汤圆、嫩饼菜是具有科学养生道理的。

“要改善寒冬怕冷的问题,一方面是衣服穿着要适量,避免穿太多,否则一动就一头汗,反而容易感冒”,林禾禧认为,另一方面,身体较好的人可以从夏天开始就训练洗冷水浴,到秋天则适当“秋冻”,这样到寒冬就能提高御寒能力。同时,坚持适当的户外体育锻炼,也能提高御寒能力。

此外,食疗也是对付“怕冷”的好办法。因为怕冷的人多是气虚、阳虚、血虚。气虚的人可多吃人参、党参、黄芪之类;阳虚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吃鹿茸,巴戟天、肉苁蓉、冬虫夏草及制附子也可选用;血虚的人可选用四物汤。改善怕冷的食物有鸡肉、羊肉、牛肉、狗肉等。民间流传的“三元汤”(由红枣、莲子、龙眼肉组成),也是冬季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的好食品。(记者 吴志明 文/图)

海都公益+尿毒症女孩最后100公里

生命凋零 爱会永恒

闽南网12月17日讯 昨日下午4点半,泉州宏福园冷风刺骨,24岁尿毒症女孩阿春的遗体火化了。

64岁的老爸尤书章呆呆地望天,不远处的火化房上空升起灰色的烟。还有40分钟,他就可以再将女儿捧在手心了。可这一次,已不能像女儿小时候那样,把她举得高高地逗她笑了。他手中提着装有爱心款的塑料袋子,感激和悲伤交织着。

前天上午,阿春在从永春来泉州做尿毒症透析的班车上,突然晕倒离世。老父亲不知道,女儿出门那一刻其实就是他和她的最后一面(详见《永春24岁尿毒症女孩病逝 花甲养父无钱办丧事》)。

4年来,为了治疗女儿的尿毒症,务农一辈子的他借了十多万元外债。女儿阿春也早早辍学,挑起家庭重担,带病打工赚钱,离世前夜还在服装厂加班到深夜。坚强如她,没有抱怨,患病4年竟未曾向工厂同事、儿时伙伴提及分毫。

故事经海都报及海峡都市报大泉州微信公众号报道后,读者们被阿春的坚强孝顺、尤书章的不离不弃感动,主动送去了爱心款,已累计达23.7万余元。

昨晚,尤书章启程回永春老家,希望这一趟回程,比他来的时候要暖些。

在阿春即将火化前,老尤坚持给女儿送去梳子,说“我姑娘爱美”

老爸:等一下!把梳子一起烧了,我姑娘爱美

昨天一大早,阿春的养父尤书章,让家里人把女儿的衣服、包包,还有她经常当枕头抱着睡的熊娃娃,交代班车带到泉州来,陪伴女儿一起走。熊娃娃有一米多高。工作人员说太大了,塞不进棺材。老尤急了,他的哭腔几乎说不清话,“女儿每晚把它当枕头,没它睡不了”,他抓起娃娃,执意跟进停放遗体的房间,将娃娃放进去。

即将推入火化,老尤突然想到什么,在袋子里翻找着。“等一下!等一下!”他冲工作人员喊,“还有一把梳子”。他佝偻着背冲过去,将梳子放在棺材上面。“我家姑娘昨天特地交代我的,要把梳子带上,她爱美。”尤书章看女儿最后一眼,慢慢转身,抹了抹顺着皱纹流下的泪。

1600多元的爱心款用于付丧葬费,宏福园还为老尤减免了710元丧葬费。老伯是农村低保户,还可凭发票到永春县民政部门申请补助。

闺蜜:你一副乐观模样,让我想流泪

好不容易找到阿春的小学同班同学,她或许是阿春生前最亲密的伙伴了。透过她,我们得以多了解阿春。

“她是我见过最坚强的人,是一个暖姐,”尤少苹和阿春同住一村,一起上学,一起放学。少苹记得,她遇到课业难题,总拿到阿春课桌上请教她。有时,她扭头冲阿春招招手,甚至眨眨眼,阿春就会走过来。“靠近她,感觉很温暖,”少苹说,阿春有耐心,喜欢帮助别人。有时,谁偷懒不愿做值日,她还主动搭把手。“我说她傻,她笑笑,眼睛弯成两道月牙。”

刚升初一,阿春连着两天没来上课,尤少苹知道阿春家条件差,以为是她父母不让她读书,放学后跑到阿春家。阿春正乐呵呵地帮母亲做饭,小小身子只高出灶台半头。阿春告诉她,她不想继续上学了,父母身体差,她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。没过多久,阿春去了晋江打工。俩人仍一直联系着。

尤少苹记得,阿春刚去上班时,在工厂不顺心,偶尔会打电话给她。“阿春从不在电话里诉苦,总挑遇到的新鲜事跟我说”。少苹了解她,阿春很节俭,如果不是遇到事情,阿春很少打电话,俩人短信沟通更频繁。阿春患病的消息,少苹还是从同村人口中知道的,她问阿春,“她一副乐观模样,让我想流泪。”

阿春节俭,每次阿春回村里看望父母,俩人会一起逛街,阿春有中意的,就多看两眼。出事前夜,阿春加班,只吃泡面当晚餐。为了省钱,她常买袋装的。“我劝她吃点有营养的,她却说,外头一个快餐得10多块,够她回永春的车钱了。”阿春工作后,省下的钱都给家里买年货。

俩人上次见面时,阿春跟少苹说起,母亲嫁到永春20多年,从没回娘家看过一眼外婆,她知道母亲心里非常想念。她只担心自己身子撑不到明年,想尽快带母亲回娘家。她给自己和妈妈买了身新衣,只为让外婆见到漂漂亮亮的女儿和外孙女。前天,记者在阿春家里看到两个包装袋,里面装着一件绿色韩版风衣和一套裙子。快递刚到,还没来得及拆开。

阿春遗体昨日火化,有爱的读者一天汇聚23.7万爱心款,替她尽点孝,抚慰她挚爱的养父母

孩子,让老爸最后看你一眼

老板:你一直默默无闻,同事都说你勤快

阿春出事后,服装加工厂老板郑金财说,有朋友打电话问他,直到经主管核实,他才确定阿春就是他厂里员工。“她一直默默无闻,同事说她挺勤快的,”郑金财说,工友们从朋友圈看到报道,自发为阿春捐款。工友王荣(化名),大家从不知道阿春家里这么困难,她平时总一副乐呵样子。工友印象中,阿春经常请假。郑金财听管理人员说,一个多月前,阿春来工厂应聘时,主动提出一周要请两天假。主管对阿春第一印象不错,欣然同意。昨天中午,郑金财带着捐款和阿春一个多月工资来到宏福园,送这位素未谋面的员工最后一程,“工友们不宽裕,但却是沉甸甸的心意”。

上一页1234下一页显示全文

衬衫定做

工服

工作服订制厂